中国北斗导航打破欧洲专利勒索 震惊国外专家

2016-04-29 10:20:56|来源:解放军报|编辑:王涛

  攀越群山之巅

  ——解读国防科技大学创新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报记者 王握文 特约记者 李 治

  今年3月,习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各级要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发挥官兵首创精神,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激发官兵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激励大家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全军的自觉行动。” 习主席鲜明提出的“大力弘扬创新文化”,为强军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军事领域是最需创新活力与创新精神的领域,创新文化是强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和我军改革强军的大背景,为进一步弘扬创新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土壤和广阔的实践空间,我们应该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以创新文化的深刻影响力催生高质量的创新成果,以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回应军事变革的重大关切、抢占军事竞争的制高点。

  今天,我们讲述的是国防科技大学创新文化的故事,相信其中蕴含的思考与实践将为我们弘扬创新文化、推动军事创新提供有益启示。

  他们一次次创造“中国速度”——6次蝉联世界超算冠军,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超算之巅。

  他们一次次刷新“中国精度”——把我国光学制造加工技术带入了纳米、亚纳米时代。

  他们一次次突破“中国创造”——研制出北斗卫星导航关键设备、激光陀螺、新型雷达、磁浮列车、微纳卫星等众多高新技术成果和装备。

  ……

  这一次次让世人为之惊叹的重大科技创新,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国防科技大学。为什么他们总能走在世界前列?在众多科技奇迹背后,到底蕴含着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带着这些问号,我们把视线聚焦于那一件件已经尘封的和正在发生的故事,去感受这所大学创新文化的点点滴滴。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立

  “假如人生能实现一个梦,我的这个梦,就是让中国在世界高性能计算领域拥有一席之地。”1978年,在那个科学的春天,当邓小平把研制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的任务郑重交给国防科技大学时,著名计算机专家慈云桂教授曾这样表露自己的心迹。

  慈云桂教授的话,正是他和他的团队共同的心声。从“银河”实现我国巨型机“零”的突破,到“天河”在世界超算六度称雄,在发展迅猛、竞争激烈的高性能计算领域,他们追梦的步伐始终坚定而迫切。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技术落后,条件艰苦,研制巨型计算机何其艰难。“就是豁出老命也要把中国首台巨型机造出来。”立下这句铮铮誓言的慈云桂,在研制任务完成后,因积劳成疾不幸辞世。43岁的蹇贤福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35岁的讲师俞午龙牺牲在出差路途中。把生命献给了银河事业的,还有40岁的张树生、4l岁的王育民、49岁的钟士熙……熟悉这一过程的人们说,地上有一个“银河”团队,地下也有一支“银河”队伍。他们将生命化作一个个阶梯,让后来者踏着上面继续前行。

  如今斯人已去,而精神犹存。一代代“银河”人在创新实践中培育形成的“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与井冈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被收入《革命精神光耀千秋》一书,成为人民军队的精神财富和该校生生不息的创新动力源泉。

  从“哈军工”到国防科技大学,60多年来,科大人在高性能微处理器技术、目标识别技术、数据分析技术、航天技术、激光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等一系列事关国家安全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领域里,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

  这一连串重大科技成果的名字,在常人看来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它们就像一个个闪亮的星辰,把大写的“家国情怀”“强军兴国”“使命担当”等,照耀得如此灿烂、光芒四射。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立。”此时,当我们走在国防科技大学的校园里,那实验室里的灯光,那专注的眼神,那忙碌的身影,似乎都在暗示我们,那是一种传统在传递。这种传递,让一所大学的精神更加具体;这种传递,让一种创新文化的底蕴更加厚重。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