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军事>>滚动>>正文

厘清训练指导的四个"不等式"

2016-12-29 17:31:22|来源:解放军报|编辑:张倩楠

  “作战理念”≠“训练理念”。“像训练一样打仗,像打仗一样训练”,揭示了训练与作战的内在统一性和同一性关系。训练可理解为作战能力生成的“正向累积”,而作战则是训练能力的“逆向释放”。因此,在组织部队训练时不能盲目以作战理念为指导,应遵循战斗力生成特点和规律,科学严谨、恰如其分地运用有关作战理念来指导训练。在基础训练阶段,将作战能力分解成若干方面,按照由易到难、从低到高的步骤,通过严抓细抠,落实作战标准要求,逐步向纵深推进。在战役战术综合演练阶段,训练与作战的同一性特征相对更强,可将作战条令、作战思想与原则有机融入训练,把训练与作战充分统一起来,真正实现“练为战”。

  “模式化”≠“规范化”。规范化是部队组训的基本要求,也是战斗力生成的内在规律。当前,有的单位在理解和落实正规施训上,存在“过于规范”的现象。如过多地将教范程序细化,甚至具体到每个时间点、每个人员该做什么,然后编成具体程序,丢掉了“活”的要素,陷入了“模式化”误区。在演习中对照预案“一丝不苟”地执行,以“模式化”替代“规范化”。模式化的背后是方法简单化和过程程式化,固定模式成了“流水线”,禁锢了人的思维和战役战术的灵活性,违背了“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真谛。训练“模式化”往往形式大于内容,没有真正理解规范施训不仅仅是从制度层面解决训什么、怎么训、训到什么程度等问题,更是通过思想目的、内容体系、方法手段的一体化来统一训练理念、训练方法,达到“上下一盘棋”。

  “强化训练”≠“实战化训练”。强化训练是部队抓专项内容训练的重要方式,对聚焦实战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但有的单位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未来仗怎么打”上,而是热衷于搞集训,全不问训练各阶段、各专业实战化的本质是什么、条件怎么设、内容如何选,把实战化训练单纯理解为“高强度、高难度、高风险”,且这种训练多集中在基础课目,对战术课目的实战化训练则把握不准,殊不知实战训练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内容、条件和标准。这种只求局部效果不求长远发展的做法,并没有把实战化训练常态化融入整体训练。主要原因还是对实战化训练理解过于简单,对实战研究不到位、不了解。实战化标准要“超载”,能力素质要“超限”,但方式方法上要科学,不能把运动式、短期效应看得过重,后续文章能否做好也是关键。强化训练可作为“试验田”,但最后目的则是将训练中探索出的路子和方法加以推广,特别是在体现信息化标准要求的方式方法上,要与自己的“责任田”接上轨对上茬。此外,形式主义的训练,好高骛远的训练、盲目求新的训练,不注重信息化条件的训练,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战化训练。

  “以考代训”≠“以考促训”。考核是监控训练质量、促进训练水平提高、保证训练任务完成的一种有效形式。但“过度”关注考核,也会带来负面效应。只关注成绩好坏,不分析问题原因,以考核成绩作为单位的训练成绩,至于训练质量是否经得起实战的检验、完成训练任务是否扎实有效却漠不关心,造成被考单位重视成绩胜过重视战斗力,“以考促训”变成了“以考代训”。有的单位为迎接考核“凑尖子、搭班子”,考什么就训什么,考核成了尖子的独角戏,至于是否符合自身实际、有没有按纲施训、有没有漏训偏训并不重视,只要考核过关,就万事大吉。防止此类现象发生,做到“以考促训”,就要真正认识和发挥考核的功能,把提高部队战斗力作为训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端正训练考核态度、严格考核机制,更要改进训练作风,把训练考核作为部队作风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来抓,把是否有利于提高战斗力、是否符合作战需要作为检查考核的基本依据。

  (原标题:厘清训练指导的四个“不等式”)

标签: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