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有兵初长成
战胜严寒风雪是“北极”雷达兵的第一课。
2600公里——从雄鸡版图的心脏北京乘飞机前往处于鸡冠位置的空军漠河雷达站,需要一天时间。
4月末这里还下了一场齐膝深的雪。大兴安岭深处通往雷达站唯一的一条公路结了冰,车爬坡一半就急滑下来,山路难行,人只好跟随山风穿行于银装素裹的白桦林里。
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一群20岁上下的年轻人常年担负“盯着天上的飞机”的任务,与同龄人相比,他们的成长和成熟方式“不太一样”。
“人待在这儿就是一种战斗啊”
21岁的王烃旭是漠河雷达站的一名雷达操纵员,家中独子。他出生时奶奶请人算过,说他命里缺“火”,又希望他听话平安,所以名字里有带“火”的“烃”字,“烃”又谐音“听”。
孙天宝比王烃旭还小一岁,也是雷达操纵员。上面有两个姐姐,天宝在家是名副其实的“宝”,从小到大没洗过一双袜子。
这两个早已习惯被别人围着转的“小太阳”,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围着雷达天线转。谈及此,王烃旭扭头看了一眼窗外写着“北极第一站”的连队大门,睁大眼睛说:“人待在这儿就是一种战斗啊!”
漠河雷达站所在的漠河县距离北极圈只有约13个纬度,是中国最北、最冷的地方。
这里的冬季有8个月,最低气温可以达到零下57.3摄氏度,大多数时候在零下20摄氏度至零下40摄氏度,而到了夏季,气温会升到30摄氏度,每天的日照时间有20多个小时。
零下40摄氏度在室外跑操是一种什么感觉?
“呼吸困难!”王烃旭倒吸一口气,总结出4个字。回味一会儿他又补充说:“感觉肺要炸了。”
冬天兵器里的防冻液都会冻住,这时候人就得爬到兵器顶上手动推天线,“把天线推转起来,人也就冻透了”。
人和兵器都面临考验,兵器或许扛不住,人必须要扛住。
“我们的任务是盯着天上的飞(hui)机。”黑龙江人王烃旭笑着把“飞”的发音说成“hui”,和其他谙熟网络语言的年轻人一样。但和很多同龄人不一样的是,雷达站里的年轻人担负着守卫祖国领空的重任。
人们常用“一个雷达兵连着一个司令员”来形容这个岗位的重要性。他们的日常工作是坐在雷达舱里守着屏幕,随时搜索、发现和传递空情,保证领空不受外来侵犯。
王烃旭第一次进雷达舱工作时仅19岁,盯着密密麻麻的按钮,紧张得手心里全是汗。
雷达通过收发电磁波判断被探测目标的情况,雷达兵根据目标的方位、距离、高度、属性、型别、数量等情报分析其威胁等级。
“如果判断错误,恰巧又是敌机,让它飞进(中国)来,那怎么办?!”孙天宝和王烃旭时刻都保持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