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战区陆军首次联训有哪“四个一”?

来源:解放军报2017-02-03 09:00:11

  联合训练是一场“化学反应”

  ——从“南部·陆域-2016”联合实兵演习看新体制对联合训练的撬动效应

  ■特约记者 欧阳治民 记者 马飞通讯员 肖驰宇

南部战区陆军首次联训有哪“四个一”?

  在联合训练这件事上,何教茂如同长跑路上的一名运动员——满怀热情、不弃不馁,受个挫,绊一跤,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仍坚持不懈跑下去。

  从上尉到大校,从原广州军区司令部军训部的一名参谋到现在的南部战区陆军某训练基地司令员,他在这条路上跑得执着而辛苦:20余年来,他虽然使出了“洪荒之力”,可目标总是若即若离、若远若近,难以真正接近。

  2016年的秋天,他终于看到这场“马拉松”的胜利曙光。南部战区陆军在红土高原牵头组织“南部·陆域-2016”陆空联合实兵演习,作为演习执行导演的何教茂欣喜地发现,自己盼望多年的联战联训愿景,借助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之机,正从过去的“物理组合”走向“化学反应”,在一次冲破阻隔、尽情释能、涤荡尘埃的“燃烧”中,展现出新的姿容形态、气质神韵。

  这是战区新体制成立后,由南部战区陆军牵头组织的第一次联合演训,是拓展联合指挥体制试点、破解陆军联合现实难题、提升部队联战联训水平的重要行动。该战区陆军领导用“四个一”评价这场演习:这是一次陆空联合的大探索、一次实战标准的大实践、一次训风演风的大考验、一次思想观念的大转变。

  查一查:“不是问题的问题”还有多少——

  过去将“联不了”归咎于体制,如今体制变了,我们是否用好用足了“改革红利”?

  “加个微信吧?”

  初见南部战区陆军参谋部参谋钟文相,他便与记者互加了好友。

  “陆空之间的通信,就好比我们互加好友。”采访中,这位“老通信”突然用了这样一个比喻。

  数据“通不了”,是困扰和制约陆空联训的“老大难”。此次联演,钟文相所在的信息保障处,组织协调陆空装备生产厂家的专家联合攻关。一查,发现“通不了”既有硬件的原因,也有软件的原因。但只需想办法改个参数、“搭座桥”,语音通、态势通的一些问题就有了初步的解决路径。

  “我们所做的技术工作并不复杂,就好比在手机上安装一下微信、申请一个微信号,然而再加个好友,彼此就能发信息、刷朋友圈了。”钟文相说。

  钟文相所说的“发信息、刷朋友圈”,指的是陆空之间的态势共享、数据互通。陆空“通不了”难题的初步解决,给联演创造了新平台,带来新进步。

  喊了多年的“老大难”,为什么现在解决起来变得简单了?

  “说到底,是过去陆空没把对方真正当好友。”南部战区陆军参谋部训练处处长曾斌说,原体制下,军种联训缺动力、缺机制、缺监督、缺保障,组网时各做各的规划、各定各的参数,没在“联起来”上使真劲,导致简单问题成了“老大难”。

  的确,困难困难,各扫门前雪必定难;出路出路,联在一起就有路。战区联合作战体制的建立,让许多“不是问题的问题”迎刃而解。

  如,联合作战要求“十八般兵器”密切协同。但在过去,受制于各军种指挥链,“拐弯式”“计划式”的指挥协同方式,难以适应快节奏、多变化的战场,时常出现“你飞你的,我跑我的,他打他的”问题。

  此次联演,陆空实体编设联合导演部、联合指挥所和联合任务部队,态势多方共享、指令直达军种、火力临机召唤,让“百枪合一”成为现实。

  “我们常说,‘联合之难,难在体制’,过去一说‘联不了、联不好’,就归咎于旧体制。如今体制变了,我们是否用好用足了‘改革红利’?”联演中,战区陆军领导要求查一查:类似“不是问题的问题”还有多少。

  钟文相解释,这类问题就像俩人加了“微信”,交流不深、互动不畅、分享不频,也只是“名义好友”“点赞之交”。

  “新体制像一条高速路,不走高速走小道、不守规则乱变道、车辆性能跟不上,都难以发挥高速公路的优势。” 战区陆军领导对记者说,“新车上路”需要运转磨合,让“不是问题的问题”在体制磨合中消除,真正用好用足“改革红利”。

南部战区陆军首次联训有哪“四个一”?

  问一问:“反复的问题”是否还反复——

  原体制下,“临时搭班子、演完就散伙”,导致联训成果难固化。新体制下,能否告别年年检讨年年犯的循环?

  联演中,记者每天参加联合导演部交班,发现南部战区空军参谋部作战处副处长田鲲鹏每天与会。虽然来自空军,他报告工作、受领任务与陆军人员没有任何不同,和陆军参谋人员亦无握手寒暄。

  “客气寒暄,往往是因为关系生疏。成了一家人,当然不必客客气气。”田鲲鹏说,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建立后,陆空同为战区作战力量,参加对方牵头的联演不再靠邀请协调,而是执行战区下达的刚性任务,“同一任务、同为主体”让双方多了认同感、归属感,少了生分与客套。

  这样的认同感、归属感,在过去颇为稀缺,导致联训落实难,年年检讨年年无法解决。战区陆军参谋部训练处副处长杨方美说,原体制下,军区并不领导军区空军的训练,陆空平时“各训各”,到了联演才“见见面、打打弹”。即使一年一度的“团圆饭”,也只能以发函、打电话等方式商洽,协调起来不太顺畅。

  那么,是不是空军不想联?答案是否定的。

  南部战区空军某指挥所副参谋长王玖对记者说,联战联训的道理大家都懂,但过去空军部队的训练任务由军种下达和考评,军区组织的联演联训属于额外“加塞”,在自身任务重又无实质性考核监督的情况下,空军积极性不高,以少代多甚至虚设参演,也就不奇怪了。

  这样的状况,如同油与水的关系,好不容易倒进了一个瓶,却溶不到一块。改革如同化学反应,用高温煮、用溶解剂化,让“油”与“水”的分子结构发生剧变,促进军种深度融合。

  记者了解到,战区联战体制建立后,战区陆军和空军按照“一张表”展开联合基础训练、专项训练和联合实兵演习,接受战区监察评估。仅联合专项训练阶段,他们就完成25个联合训练日、8个实飞训练日、3次全流程模拟演练和4次全流程实弹检验,创造联训时间、课目、标准等诸多纪录。“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现在不落实不行、落实不好也不行。”曾斌感慨道。

  除了联训落实难,还有哪些问题是“反复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新体制下是否还反复?演习执行导演何教茂认为,过去的联演联训有个“病灶”:“演完就散,明年重来”,成果难固化,许多问题年年检讨年年犯,必须借改革之势解决这一痼疾。

  挖一挖:“问题背后的问题”是否能解决——

  四梁八柱立起来了,还有哪些添砖加瓦、引水牵电的工作需要做?

  联演联训中,第14集团军某旅装步十一连连长张典涵发现,虽然同为解放军,陆军和空军的思维理念和工作习惯差异还是蛮大的。

  以通话为例,张典涵发现陆军指挥员注重“气势”,在电台中嗓门大,常常“吼”,而空军指挥员和飞行员语气平和、清晰,声音也要小得多。

  就这一问题,张典涵请飞行员给空中火力引导打击组的陆军官兵作了交流:以“听得清”“干扰小”为标准把握声音语气,让陆空通信更加流畅默契。

  不仅仅是说话,使用地图的比例尺和标绘习惯、火力打击清单的关注重点、协同方法及部队传统等,陆空都各有各的讲究,各有各的特点。“原来你们是这样啊”,成为联演中的“高频话语”。

  追求一体联训,必须消除这样的陌生感、距离感。在何教茂看来,许多问题的背后,是更深次的理念问题、文化差异,这些“问题背后的问题”才是大问题。

  演习中,红方不但拥有地面侦察力量,还拥有陆航侦察队、无人机侦察队和空军侦察机,却在实际运用中差强人意,只让天上的“千里眼”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为什么用不好多军种侦察力量?来自南京炮兵学院的专家赵鑫在复盘点评中指出,联合思维没有成为各级的“条件反射”,数十年来形成的军种习惯和本位思维是根本原因。

  联合人才匮乏,也是“问题背后的问题”之一。

  陆空实现态势共享后,好比“滴滴打车”,天上有几架飞机、前面有什么坦克、后面有多少步兵,在态势图上一目了然。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得懂、算得准、用得好这个软件。

  联演中,有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面对动态多样的陆空态势,该重视的没重视,不该重视的又乱重视,分析判断目标、拟制火力打击方案不准确不迅速的问题突出……

  这问题、那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分析这些现象,各级都反映缺联合指挥人才、缺联合侦察人才、缺联合技术保障骨干。复盘中,联合作战人才培养成为重要议题,参演人员建言献策,提出加大实践培养力度、走开军种交叉代职路子、送院校培养深造等建议。

  “改革把联战联训的‘四梁八柱’立起来了,还有许多添砖加瓦、引水牵电的工作要做。”何教茂感到,“问题背后的问题”,是推进联战联训道路上的“绊脚石”,搬掉一块,就能进一步,但每搬一块都必定艰难,甚至需要漫长时间。

  (图片摄影:吴高明、彭 希)

  伸阅读

  演习场上再没有“客人”

  ■红方指挥员、某旅旅长陆学美

  联演联训中的不实之风,可以说是“过街老鼠”,人人都喊打、年年也都打,但就是打不死。

  为什么打不死?一个重要原因,是参加联演联训的不是“自己人”就是“客人”,很难动真格。

  过去,军区与陆军合一,以“老大哥”身份牵头组织联演联训,“自导自演、自训自评”的模式下,“裁判”都是自己人,难免会有“运动员”说情,“裁判”也难免睁只眼闭只眼,存在打“人情分”现象。

  对“自己人”打假难,对“客人”打假则更难。来参演的空军都是“请来的客人”,他们能“友情参演”已经很给面子,你能说什么不是?即使存在表演式飞行、只飞不打或以少代多等不符合实战的现象,也得“表扬加感谢”。

  问题在哪里?体制。

  军区体制下,训练监察工作由训练部门兼管,没有专门部门、专门人员负责。联演联训中,训练部门忙得焦头烂额,哪有时间和精力来抓监察?再说也不可能监察自己和“客人”。

  这次联演,战区训练监察组进驻导演部、指挥所、红蓝双方部队,一进场就向我们发公开信,明确监督对象、监察重点、举报电话。

  监察人员全程盯着你,我们哪能念稿子、背台词?空军也坚持实飞实打,让我们看到了新气象。导演部还埋设1600余颗模拟地雷、拉设2.9万米铁丝网、设置1350个钢筋水泥三角锥,最大限度地模拟实际战场环境,倒逼着演习向“真、难、严、实”要求更加贴近。

  此外,联演的导调、评估、裁决人员都来自训练机构、军事院校,与我们红方蓝方没有隶属关系,战区陆军纪委也铁腕查纠问题。铁腕之下,不实演风训风很难再有立锥之地、藏身之所。

  (江平骥、记者 马飞整理)

  亲历者说

  与飞行员对话可不容易

  ■空中火力引导组成员、第14集团军某旅装步十一连下士刘宇

  以前,领导一对我们讲联合作战,我就觉得有些多余。我们战士只要跑得快、打得准就行了,联与不联和我们有多少关系?

  可是,今年参加陆空联演,让我对“联”有了新的认识。

  作为空中火力引导组成员,我和天上的飞行员对上了话,告诉他们打什么、打哪里、怎么打。这些东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就说电台操作吧,我以前只要掌握两种电台就行,现在要和空军实现“语音通”,得另外掌握对空协同电台等三四种新型电台,还要会操作北斗手持机、数字侦察仪等装备。

  军事地形学这门本领,过去和我们通信兵关系不大,而现在我们要引导空中火力,必须现地定位坐标、描述相对位置,涉及很多军事地形学的知识和技能,要学的东西很多。

  此外,我们还得进行侦察和反侦察训练。你要当好战机的“眼睛”、航弹的“引路人”,就必须穿插渗透到敌前沿,不知道怎么隐蔽伪装、侦察敌情,哪能行?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我们还要学气象知识。按照空军作战的要求,我们引导战机时,需要通报目标区域的云量、云底高度、风速风向和能见度等信息,这些气象名词、测算方法也是蛮复杂的。

  最重要的是,联合作战要求我们普通一兵的思维观念必须变一变了。

  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向指挥所呼叫“向我开炮”。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果在联合作战中再次遇到王成的情况,你还会对着电台喊“向我开炮”吗?

  我至少有另一个选择:报告目标数据,呼唤空中火力支援,精确打击包围我的敌人。毕竟时代不同了,战争形态变了,我们的一枪一炮都因“联”而变,一兵一卒也得为“联”而谋啊!

  (张洪瑜、特约记者 欧阳治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