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某旅组建10年来发射新型导弹20枚
原标题:紧绷安全这根弦—— 解读火箭军某旅连续十年安全管理“零”事故奥秘
10、3、34、20、0、1、6……
这是一组看似寻常的数字,这是一项意义非凡的壮举。
火箭军某旅组建10年来,历经3次移防,先后执行战役集训、跨区演练、抗震救灾等34项重大任务,发射新型导弹20枚,始终保持安全管理“零”事故的骄人纪录,1次被评为全军保密工作先进单位,6次被评为火箭军安全稳定工作先进单位。近日,笔者走进该旅,探寻他们的安全管理之道。
树牢法治思维
“经营党委研究决定,取消下士崔全评功评奖资格。”去年底,该旅发射六营党委作出的这一决定,让不少官兵深受触动。崔全各项工作表现优异,大家都认为他年终立功受奖是板上钉钉的事,孰料“煮熟的鸭子飞了”。
原来,崔全为备战旅专业大比武,向营里借了几本专业资料,可等到归还时却发现其中一本不翼而飞。后来,全营官兵翻箱倒柜大半天,才在俱乐部文体活动箱中找到。“随意丢放标有密级的专业资料,虽未造成失泄密,但仍存在安全隐患,必须严肃问责。”六营党委严格依据旅《安全保密管理规定》,最终决定给予崔全“取消年终评功评奖资格”的处罚。这是该旅依法抓建、按规管理的一个缩影。
该旅针对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军事斗争准备前沿的实际,注重在管思想抓教育上下功夫,采取每日饭前一问、每周例会一评、每月阶段一考的形式,督促官兵学习掌握基础性法规知识、增强安全观念、树牢法治意识。在此基础上,该旅紧盯人、装、枪、弹、密5个方面,研究制订《部队安全管理规定》《官兵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把安全管理与单位评先创优和官兵成长进步挂钩,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用“责任链”破除“事故链”,形成安全管理靠法治、人人履职守法规的良好氛围。
强化系统思维
“安全管理不是单行线,只有抓住时时、融入事事、贯穿处处,才能确保无盲区、无死角。”这是该旅党委“一班人”的共识。该旅以成立安全风险评估小组为抓手,把安全管理融入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做到平时战备排隐患、重大演训搞评估、日常工作查问题、官兵生活抓苗头,引导各级未动先防、一动就防、全程严防,确保每项行动都有安全监督、每个环节都有措施防范。
去年夏,在该旅组织的一次夜间无预案装备拉动中,司机郑军驾驶车辆通过一处弯道时未打转向灯,这一细微疏漏被安全风险评估小组当场抓住。经过风险评估,小组认定郑军的行为存在安全隐患,随即安排驾驶复训。
该旅还建立安全管理常态化机制,要求无论是执行重大任务还是组织日常演训,每天各级都要组织干部骨干结合工作,对安全管理进行查短板、找不足;在基层各营连设立安全员,通过定期巡检、随机抽检、交叉互检等方式,对单位日常管理、军事训练等方面进行安全清查排查,动态讲评通报、精准追责问责、限期整改落实,多措并举密织“安全网”、牢筑“安全墙”。
激活创新思维
为了常态抓好探亲休假、看病住院和外学外训等在外人员管理,该旅创新出台“两电一卡”制度,要求人员到达指定地点后电话报平安、人员外出要归队前电话报告买好的车次、填写在外人员管理责任卡。同时,采取“点对点”的方式,指定联系管理责任人,要求在外人员做到进出营区有记录、每周活动有反馈、突发情况有报告,确保“人在千里外、管理不断线”。
“部队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紧跟新形势、掌握新动态,积极转变思想、主动创新手段,才能抓出成效、管住长远。”该旅每周召开一次安全管理双向讲评会,基层官兵代表和机关科(室)以上领导围绕安全管理工作,面对面点问题、找不足,集智攻关订对策、群策群力解难题;创新开展“任务安全想在前”“我给机关提个醒”等活动,加强机关与基层之间的沟通交流,强化基层官兵参与部队安全管理工作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大家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立足本职保安全、主动作为抓安全,切实清除安全管理盲区死角,有效提升安全管理质量效益。
近日,该旅计划将部队拉到复杂陌生地域展开实兵对抗演练。面对安全管理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该旅及时组织官兵开展“任务安全想在前”活动,很快就收集到“宿营地域排水沟要挖深挖宽”“梯队行军要严防超速”等30余条建议。
(摘自《火箭兵报》3月30日 伍旭东苏政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