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产潜艇救援船实现全电推进 外方赞不绝口
原标题:中国国产潜艇救援船实现全电推进 外方赞不绝口
【环球网军事10月19日报道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提及中国海军的高速发展,外界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庞大的航母、威武的大型驱逐舰……然而这些主力战舰形成战斗力的背后,离不开各种“身怀绝技”的保障部队。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北海舰队某防救支队拥有世界顶级技术的海上援潜救生平台和高科技搜寻探测装备,还保持着载人深潜试验的亚洲纪录。不久前,《环球时报》记者与全军唯一的海上防险救生支队有了最近距离的接触。
长岛船可灵活地原地转弯
2000年,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艇上118名官兵全部遇难。这场灾难给各国提出“援潜救生”的高难命题。同样的难题也摆在北海舰队的海上防险救生支队面前。该支队是海军唯一一支海上防险救生支队,装备有全军最先进的援潜救生装备,担负全海军各辖区援潜救生任务。
如今这个难题解决得如何了?《环球时报》记者跟随该支队的“明星船”长岛船体验了一次。今年夏季,长岛船作为中国海军编队的一员,参加了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2016”多国联合军演。该支队政委刘长敏介绍说,这艘由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救生船装备系统先进,采用全电力推进,实现了无级变速,可精准控制航速。让人吃惊的是,凭借船上的侧向推进器和全回转主推,这个庞然大物竟能非常灵活地实现舰艇的前进后退、侧移、原地转向及在作业海区动力定位等操作。“在一次访问某国靠码头的时候,对方看着长岛船原地转向,赞不绝口。”刘长敏说。
体验过长岛船对失事潜艇模拟救援打捞演习之后,《环球时报》记者对它的先进性有了直观感受。随船到达演习海域后,记者很快就有了第一个发现。与其他舰艇需要抛锚不同,依靠电力推进系统的长岛船不需要抛锚等额外操作便能精确定位,在目标上方部署作业场,不但能节约时间,还可以避免对水下施救目标造成损害。
深潜救生艇能水下500米作业
长岛船上搭载有先进的援潜装备,包括世界顶级的深潜救生艇、1000米作业遥控潜器等,具备搜索、定位和打捞、救援等综合作业能力。
“在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水下,施救最关键的是能不能找到;然后决定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救援。”随船指挥的该支队参谋长杜长余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各种新型装备显然有助于尽快发现目标,比如多型侧扫声呐、图像声呐,还有水下机器人——遥控潜水器等。在侧扫声呐显示屏上,布满大小形状都不同的图案。扫测组组长于耀先介绍说,“这些图形是各种水下物体,我们根据大小来研判出目标物,然后指引潜水员进行水下操作。”
某型深潜救生艇的列装,使得中国海军水下救援能力大幅提升。该深潜救生艇最大载人18人,作业深度500米。要知道,300米就是大多数作战潜艇能承受的极限深度。这种救生艇拥有由6个螺旋桨组成的推进系统,使其在水下能自由调整姿态,与失事潜艇进行对接。《环球时报》记者在演习中看到,该救生艇吊放入水后,使用声波定位仪和图像声呐判定失事潜艇方位。待救生艇抵达失事潜艇救生平台上方后,首先与失事潜艇救生平台对接,等与潜艇艇内的压力平衡后,深潜救生艇下室舱盖与失事潜艇救生舱盖打开,二者连为一体,建立救生转运通道,艇员顺利通过通道进入深潜救生艇。
航空救生分队擅长中远海域援救
使用深潜救生艇进行水下对接救援只是一种救援方式,潜艇救援有很多种,例如机动型救生钟对接失事潜艇也是一种施救方式。2006年9月,该支队首次使用救生钟在黄海某海域与“失事”潜艇对接成功施救,标志着解放军对潜艇实施救援的能力有了新的提升。自从1939年美国首次使用该装置将33名艇员从72米深的失事潜艇中成功救出后,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实际使用过这种方法。目前中国新型潜水钟已通过340米的水深测试。
该支队支队长刘杰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对防救部队而言,没有平时战时区分,只要有情况,随时都能出发。该支队在黄渤海、东海、南海的不同海域均展开援潜救生训练演练,具备对海军所有型号潜艇极限深度实艇对接救援的能力。
随着中国海军现代化加速发展,作战舰艇航迹由近海向深蓝延伸,该支队还组建了全军首支航空救生分队。刘长敏表示,现在海军部队的活动区域,仅靠舰船机动很难保证救援的时效性和成功率,而航空救生分队能够将援潜人员、装备和物资快速、准确地投放至失事海域,把失事潜艇的最新动态传回岸基指挥所和后续援救部队,在中远海援救行动中,能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