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匠到“军匠”——首届军民融合职业技能竞赛侧记
军地选手混编进行战场抢修竞赛。
新华网太原10月26日电(记者李国利、王婷)深秋的清冷空气浸黄了院子里的植物,宽敞的场区内,穿深蓝色工服的工人匆忙穿梭着。
这里是晋西集团,一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军工企业。
10月24日至26日,全国首届军民融合职业技能竞赛在这里举行。来自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装备修理工厂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24支代表队72名选手,在24个工作间进行了焊接、冷作钣金、无损检测相关工作等项目的比赛。
“为了落实深度军民融合政策,这次技能竞赛,从比赛的赛事组织到科目设置到混合编组,都是由军队和来自地方生产企业的职工在一个平台比赛。” 军委装备发展部综合计划局参谋潘力说,“现在倡导的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力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军队特有牺牲和奉献精神,我们要打造军队的‘军匠精神’。”
场景一:个人单项赛
时间:10月24日
偌大的车间里,冷作钣金工和焊接工分别单独在一个工作间里进行比赛项目的操作。
冷作钣金,通俗讲就是制造“铁衣服”,要求工人将平面图纸在头脑里构思成形后,在材料上画出来,然后用切割、铆接、螺栓连接等方式制作成需要的金属结构。
16岁的王伟来自军队某工厂职业技术学校。作为这次比赛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他在比赛中一点也不发憷:
拿试题,画图纸、下料、切割……王伟熟悉地操作自己工作间里的各种工具。
虽然还没毕业,但是用王伟自言在冷作钣金专业上“有点天赋”。赛前练了十几天,他就来参加比赛了。
这次比赛需要选手制作的金属构件,均针对目前军队大量新装备所需要的形状和结构。记者手上拿到的一份《比赛情况介绍》中写道:“按工种最高难度设置科目,考核最常见装备修理技能。”
试题难度对王伟来说还是有点大,在几个环节,他发挥得有点失常。
“点焊的时候看不清,没焊好,所以后期的整形也没完成好。” 他对自己的成果表示不太满意。但他同时表示,还有时间,慢慢磨练。
场景二:无损检测现场
时间:10月24日
无损检测比赛现场,所有选手都在安静地进行比赛操作。
无损检测是指在不破坏装备外观的情况下,用射线、磁粉、渗透、超声四种检测手段,判断装备是否有危害性缺陷,并且给缺陷定位、定量、定性。
对于很多军队修理厂的技术人员来说,无损检测是一个短板。为了参加这次比赛,很多选手都是临时突击学习。
在场外焦急等待的王玉生来自陆军代表队,虽然是替补,又是一名“大龄”学员,但从9月19日开始培训到10月20日出征来参赛,他没有一刻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
30天中休息了2天,平均每天休息不到6个小时,所有学员房间里的电视一眼都没看过,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碰见老师就问问题。30天,淘汰了7名学员,王玉生留了下来。
“受益匪浅、终生难忘”,王玉生说,“竞争很残酷。就算不是正式选手,我觉得也值。经历了30天的训练,大家都觉得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技能突飞猛进,回到军工企业,会带动各工种的技能提高和工作积极性,为陆军装备维修保障做贡献。”
场景三:战地抢修
时间:10月25日
烟雾升腾,警报响起。
“根据指挥部命令,由部队装备修理工厂和兵器工业集团抽组的装备抢修分队已按时到达第一战区装备维修保障基地,上级要求我们在5个小时之内完成装备抢修任务!”现场总指挥下达命令。
军地混编的12个小组迅速就位,小组长发出指令,组员画图纸、准备切割枪、调试设备……
“融”字体现在战场抢修中。19岁的陈雅来自海军某修理厂,她和两名50岁的老师傅——来自动力集团的王世章和来自晋西集团的郜跃杰两位师傅分到一组。
他们的任务背景是:“某型装备在战场上被炮弹炸出一个洞,同时,外壁被机枪扫射出伤口。”
这要求他们在一块金属板材上按图纸切割出一个圆形,然后用另一个材质的圆形金属与之焊接,同时对枪眼进行塞焊。
“来,我来看看!”郜跃杰接过陈雅手中“罢工”的切割枪,小心调试下就打上火了。
赛中,经验不足的陈雅一度头上冒汗。不过,进入到擅长的焊接环节,有点慌乱的她稳定了下来。
相比过去的碳钢板材不同,现代装备大多用铝合金材料,在保证同样质量的情况下,减轻了自身重量,但其焊接对焊工把控温度的要求相当高。
陈雅将两位师傅切割好的两块板材固定在焊接操作台上,拿起焊枪,调好温度,开始焊接。
……
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第一次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陈雅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老师傅富有经验,大赛经验足,沉着冷静,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她非常珍惜这次比赛机会。
场景四:“工匠精神”讲座及颁奖
时间:10月26日
10月26日,一场关于工匠精神的讲座在晋西集团礼堂举行,主讲人是来自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一机集团的卢仁峰。卢仁峰几十如一日,用一只手执着追求焊接技术革新,被誉为"独臂焊侠"。2015年,卢仁峰荣登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专题节目,他现在也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
“工匠精神是什么?是责任心,是敬业精神。”卢仁峰说,“很想对现在年轻人说,我希望这些年轻人,将来按我国的职业技术通道走下去,把技术掌握得更精,更好的将这些精湛的技能运用到自己生产的产品当中。无论是制造还是维护装备也好,都把它做到极致,这就是我们军工需要的精神。”
从现场数次打断演讲的热烈掌声中,记者分明地感到,这也是军队所需要的 “军匠”精神。
角逐出的个人单项获奖者和战场抢修团体获奖者领取了金灿灿的 “金扳手”奖杯。
站在台上,每一位获奖者脸上洋溢着自豪,获奖者纷纷表示,这座设计理念融合了军民融合的奖杯是肯定,更是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