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4次参战的俄中校设计雷场 仅中国特种兵一人通过
第39集团军某特种作战团参加“国际军事比赛-2016·侦察尖兵”竞赛,取得了总分第二名。载誉归来,特种兵们讲述亲身经历和深刻感受——
战场上什么最重要
■马一博周圣咨本报特约记者向勇
14项第一、11项第二、两个阶段第一、总分第二名——这是第39集团军某特种作战团今年参加“国际军事比赛-2016·侦察尖兵”竞赛取得的战果。
对于参赛官兵来说,最大的战果却不是这些名次和荣誉,而是比以前更懂得了“战场上什么最重要”。
战场上什么最重要?比赛中,一位曾上过战场的俄罗斯将军问该团参谋长于殿春。于殿春本以为答案是“完成任务”,将军却说:“保命最重要!”
战场上什么最重要?让我们走近凯旋的特种兵们,听听他们的答案。
关键词:细节
“一个不留神,很可能就要用全班的生命埋单”
想起这一幕,机枪手郑成明禁不住冒冷汗。
那是“伏击战斗射击”课目。侦察班需先通过一处雷场,赶时间的郑成明没有注意到,身旁的一根树枝被风吹了一下。紧接着“嘭”一声,模拟雷爆炸,郑成明“牺牲”了。
原来,那是一颗绊线雷,绊线连接的拉环只剩一点连在雷上,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爆炸”。
“我已经够小心了,没想到被风吹动的枝叶挂碰了拌线。”郑成明说,他这个失误付出的代价可不小——在接下来的射击环节,侦察班射击消灭预定目标,少了机枪这个重火力,结果可想而知。
“翻船”的不止郑成明一个。提起“侦察兵小路”综合障碍课目,侦察员陈佳薪至今懊悔不已:最难的障碍他们都闯过来了,偏偏在通过“建筑材料堆积物”这个简单障碍时出事了。
“那其实就是一些水泥板、砖头块堆积的‘垃圾堆’,没啥难度。”冲在最前面的陈佳薪想都没想,便踏上了一块水泥板。只听“咔吧”一声脆响,一颗拌发雷的拉环被拉开……此型拌发雷杀伤半径25米,紧随其后的6名队员均在杀伤半径内,损失惨重。
“战场上,细节决定生死。这绝不是一句口号。”陈佳薪心有余悸:“一个不留神,很可能就要用全班的生命埋单。”
关键词:战术准则
“战场上就是这个样的,还用什么理由吗”
在“以跃进和匍匐方式隐蔽接近敌目标”课目中,队员们需要先跃进15米抵达起始地线后再低姿匍匐接近目标。
然而,中国特种兵们却看到了令他们困惑的一幕——俄方队员跃进七八米即卧倒,起立后再行跃进七八米到达起始地线。
“一共只有15米,增加一个卧倒动作,岂不浪费时间?”随队教练员李立国不解地问身旁的俄方裁判马缅托夫。
“一旦跃进距离达到8米左右,一个优秀的射手即有充足的时间瞄准并将你击倒。”马缅托夫解释之后,反问李立国:“战场上就是这个样的,还用什么理由吗?”
“战场上就是这个样的。”这是马缅托夫最常讲的一句话。这个曾参加过两次车臣战争的侦察教员认为,各种战术准则是战场的要求,所有人必须照做,没啥道理可讲。
回想比赛设置的种种战术规定,驾驶员朝格图从对手身上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武装泅渡,俄方要求队员必须分批过河,即使迷彩服都打包装入泅渡袋中,队员们“光着屁股”也要在河岸形成卧姿警戒,掩护后方战友。
10公里急行军途中侦察目标,即使再累,侦察班全员也必须形成环形防御,将正在作业的队员包在圈内,确保他们的安全。
通过敌方障碍,只要有3人同时站立,俄方就要扣除战术分数,理由是3人站立面积太大容易暴露全班目标。
关键词:单兵素质
“只要战场上有用的,我们就得学习”
眼前这个70多平方米、布着12颗雷的雷场,把刘嘉玮难住了——
斜搭起来的3根圆木,仅用一颗小石子卡住保持平衡,木头边上就是2根无色透明的绊线,木头稍微颤动碰到绊线,地雷就将“爆炸”。
斜拉的两根绊线位置非常刁钻,人钻不过去。看起来可以迈过的一处地方,落脚处还布置了两颗压发地雷……
盯着雷场,刘嘉玮冥思苦想了半个小时,仍毫无头绪。刘嘉玮很少被难住,这名经验丰富的工兵,在国内训练时通过雷场只需要几分钟。
“必须找到一个办法,让所有人都能安全通过。”汗水不断滴落,刘嘉玮的目光落到了一处极窄的缝隙处:有了!可以用枪托支撑身体跨过去!
最终,刘嘉玮花了1小时45分钟走出了这个雷场。
他是幸运的——要知道,为通过这个雷场,其余所有参赛队的工兵均“阵亡”。
设计这个雷场的尤瓦中校曾经4次参战。他告诉刘嘉玮,这些东西都是他在战场上“捡”回来的,他说:“打起仗来,敌人布置的雷场只会比这更残酷。”
雷场“惊魂”让刘嘉玮认识到了实实在在的差距。说起这次竞赛经历,这群本事超群的中国特种兵几乎异口同声:“本事用时方恨少!”
资深侦察员吕梁春辉指着手中的工兵锹感慨:“以前我们从未练过‘飞锹’,只把其当做构工工具。可俄军却把锹头磨尖,当做一件武器来肉搏或投掷,并且他们都很精通。”
队员陈国则注意到,俄军队员脸上涂的迷彩,竟然跟身上迷彩服的花纹一模一样!让他有些沮丧的是,这样逼真的迷彩伪装,他不会画。
“只要战场上有用的,我们就得学习。”竞赛队领队、该团团长胡宪春说,现代战争对每名战斗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特种部队,对单兵素质的要求更为突出,唯有练强本领,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点 睛
“像打仗一样训练”不能沦为口号
■王通化
战场上什么最重要,说的其实是“实战思维”。
从特种兵们的参赛经历不难看出:很多东西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没有想到。
“实战思维”来之不易。战争年代,我们这支军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血火考验中得出的胜败经验,潜移默化地养成着每名官兵的“实战思维”。和平年代,“实战思维”的养成路径只有一个:实战化训练。
我们常讲“像打仗一样训练”,但真正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毋庸讳言,目前我们的训练条件建设远远不够,敌情设置不够真、环境设置不够难、条件设置不够险、内容设置不够实……凡此种种,仍然是实战化训练亟待突破的瓶颈。
电影《饥饿游戏》最让人震撼之处,便是游戏设计师对各种“真难险实”条件的构设。只有千方百计构设“像打仗一样”的“战场”,才能催生“战场上什么最重要”的“实战思维”。
“像打仗一样训练”不能沦为口号。对于部队而言,条件建设或许不能一蹴而就,但我们不妨从一道迷彩的伪装做起,从一颗地雷的布设做起,从一支铁锹的使用做起……
(《解放军报》2016年11月03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