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军事>>滚动>>正文

揭秘中越边境扫雷:官兵准备爆破遇蟒蛇紧追

2016-12-19 14:39:57|来源:解放军报|编辑:金近

  山峦叠嶂降雷魔

  杨鸿春 穆晓飞

  12月9日,扫雷二队58名官兵站成两列横队手拉着手,从河口县薄竹箐雷场中间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回走过,用中国军人独有的方式宣告中越边境中国红河段已将雷区扫净。

  看着不久前还是地雷密布的“死亡地带”已经化为“和平之地”,在场的官兵们心潮澎湃。二班长刘强激动地说:“从雷场大踏步走过,这经历足以让我的军旅闪耀,让我的人生自豪。”

  1 地雷,战场上的幽灵,在和平阳光的普照下,危险的影子依然蛰伏着,伺机像饿狼一样反咬一口……

  2015年11月誓师大会后,扫雷二队的70余名官兵就奔赴雷场,在红河大地的山峦叠嶂中,收复一片片被“雷魔”控制的土地。

  昔日雷声远,山高多密林。拨开一人多高的荒草,“有雷!”三班长吴寒在1076阵地雷场进行人工搜排,一个叶绿色圆柱体便被他从一个大树桩后面用扫雷耙耙齿带了出来,雷壳半裸在泥土里。虽然手中的耙子已经刨了近百颗地雷,但他依然不敢有丝毫马虎。排一枚地雷就是和死神握一次手,不同型号的地雷有不同的发火原理,加上多年风吹雨打,同一型号的地雷也会出现性能不稳定的情况,稍有不慎,轻者缺胳膊少腿,重者就会搭上性命。只见他屏住呼吸,用手握住地雷侧壁下部,轻轻拿起地雷,右手旋下扩爆药,倒出起爆管,然后双手将地雷放进旁边准备好的沙箱中,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排除完毕,吴寒才长出一口气,抬手擦擦汗珠。刚才周围仿佛一片死寂,此时任务完成,他才听到了和着山风的鸟语虫鸣,不由地哼起了歌。

  今年6月4日,扫雷三队战友程俊辉在富宁县田蓬镇执行人工搜排任务时牺牲,听到这个消息那天,每一个人都比平时沉默了很多。雷场如战场,排雷作业,生死一线间,每天几乎都是嗅着死神的气息在作业。第二天分配完任务后,队长马永信走在了队伍最前面,这位昔日的扫雷英雄脸上写满了刚毅和决心。不用过多的言语,几个老兵不约而同地冲在了前面。面对战友的牺牲,官兵们的伤感是真情实感的流露,然而面对肩上的和平使命,他们的勇敢也同样源自血脉。

  “哈哈,这是我排的第200颗地雷!有纪念意义吧。”四班长肖楠举起沙箱,得意地向战友“炫耀”。自小家庭条件优越的他,入伍前曾在越南河内师范大学留过3年学,攻读越语专业到2级,是一名典型的90后“公子兵”,怕吃苦、怕受累。刚来到扫雷队时,他曾几次申请调到踩不到地雷的炊事班去,在战友们的鼓励下,他才鼓起勇气走上了雷场。

  第一次上雷场,虽然经过了临战训练,但肖楠依然胆战心惊。看着身边战友渐渐都有了自己的“第一颗”地雷,有点小倔强的他有了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在队干部的耐心示范和指导下,终于小心翼翼地排除了第一颗地雷。

  记着收获第一个战利品时,肖楠心有余悸地摸了摸后背,已经湿了个透。可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觉得自己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士兵。

  2 正值“五一”小长假,被冠名“中国蝴蝶谷”的马鞍底旅游区随处可见赏蝶的游人,一片祥和欢乐。而此时此刻,位于“蝴蝶谷”东南方的红岩上寨却是另一番景象,草长林深,雷患暗藏,让人望而生畏。六班长陈汉和他的战友正小心翼翼地装好炸药,置好爆破筒,准备实施爆破。

  “蛇,有蛇!”突然旁边一人多深的草丛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拨开一看,足足有爆破筒一般粗的一条蟒蛇冒出了头,陈汉惊出一身冷汗,赶紧抓起对讲机喊了起来。

  “小心避开蛇,重新实施爆破。”气候炎热,蛇多出没,扫雷官兵在山上作业碰到也是常事。

  “不行,它又跟过来了!”这时赶到的教导员付小科把点火站换个方向轻轻挪到了百米开外的地方,谁知道蟒蛇又奔着点火站紧跟了过来。

  “队长,我遇到了竹叶青,差点被咬到,脚也扭伤了。”同一时间,队长马永信又接到了正在背炸药上山的卫生员谭洪湖的报告。

  “所有人员立即停止作业,避开蛇,原地休整。”关系官兵的安全问题不能冒丝毫风险,马永信果断下达命令。于是,全队官兵就地搭建帐篷,第二天才重新开始作业。

  常态下,人们可能很容易混淆“危险”与“苦”的关系——因为大家习惯将这两种极力避免的状态归于不愿涉及的一类。但在扫雷官兵这里,“危险”与“苦”却是泾渭分明,扫雷官兵的苦是危险之外的另一生存状态。

  进驻大马脚山后雷场已经快一个星期了,副队长杨康有意无意地在记着日子,夜里,组织大家点完名,他便钻进官兵的帐篷,准备发还手机让大家给家人报平安,却发现几个帐篷同时传出了战士们沉沉的呼噜声。他走到远处轻轻地吹了一下哨子,用只有自己能听得见的声音发出口令“熄灯”。

  在大马脚山,官兵们每天都要背炸药和爆破器材上山,一箱炸药重26公斤,为了缩短作业时间,许多力气大的官兵都是一次两箱上肩。到雷场的山体坡度极为陡峭,大伙儿只能绕“Z”字形上山,有时遇到陡坡还得四肢着地向前爬行。背一次炸药上山几乎要两个小时,一个人一天最多背上两趟。

  河口县海拔较低,是低纬亚热带气候,一年之中除了春节前后比较凉爽一点,其余月份都很炎热。5月下旬,2队官兵先后完成绿春、金平两县雷场作业任务,转场到河口县,接着对薄竹箐、冷水沟、老卡、1076阵地等雷场展开作业。

  “很多人背炸药的时候都是‘挂空挡’,没穿内裤!”一班长董臣江不好意思地咧嘴一笑。天气太热,很多人都会“烂裆”,根本就没法穿内裤,背一趟炸药,迷彩服几乎可以拧半个脸盆的汗水出来。有时候在山上作业,大热的天,流那么多汗,半个多月不能洗脚、不能洗澡、不能理发。身上那股味,走到哪儿,人家都会捂着鼻子躲得远远的。

  扫雷官兵不怕扫雷的艰苦,不畏惧雷场的危险,虽然这种频繁转场使每一个人都很疲倦,但大家已然习惯了这别样的雷场生活,每一个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早日让雷患之地化为边境人民和谐生活的福地,他们再安心归营。

  3 “今晚又要在山上过夜了。”搬完炸药和器材眼瞅着天快黑了,明天一早就要开始作业,上山下山很浪费时间,副队长杨康便通知大家搭建单兵帐篷在山顶过夜。雷区作业点大多分布在高山丛林、悬崖陡坡地段,点多线长,道路不通,生活保障更是困难,在山上作业时都是吃干粮充饥。

  “天为被、地为床,星作灯、月作伴,野外露宿其实美美哒。”和其他战士一样,李科从最初的不习惯,到如今安于这种露宿野外的扫雷生活,搭起帐篷来,动作熟练迅速。

  随意擦擦汗水,大家都各自找棵树靠了起来,掏出随身携带的干粮,边嘻嘻哈哈吹着牛边啃着,有的还掏出了偷偷带在身上的饼干、薯片等零食,顿时被大家哄抢瓜分,一顿简单的晚餐也吃得津津有味。

  吃完东西大家都钻进了单兵帐篷,几分钟后,呼噜声就此起彼伏,伴着虫鸣鸟叫,恰似一首动听的雷场交响乐。

  山上气候多变,夜里,李科睡得正香,忽然觉得身子下边湿溻溻、凉飕飕的,赶紧爬了起来。这才听见帐篷上暴雨打得乒乓作响,帐篷已经挡不住这么大的雨水,漏起了水,被子都打湿了一片。

  “帐篷漏水了。”声音从一个一个帐篷里传出来,大家都被这大暴雨给浇醒了。觉是没法睡了,战友们挤在一起,互相打趣着聊起了天。天亮了,雨也停了,大伙儿顾不得休息,立刻投入到排雷作业中。2100高地雷场的面积不算大,仅有0.1平方公里,3分队官兵历经12个昼夜,排除了多达500余枚地雷。

  11月中旬,在河口县桥头镇扫雷二队的驻点,已完成红河州境内扫雷任务的官兵难得有了短暂的休整时间。

  “来上一场?”“必须的!”

  晚饭前,篮球爱好者们按捺不住跳跃的运动细胞,相约来到营房后的球场,随机组队,一较高下。一队穿着体能训练短袖,另一队就全光着膀子上场。球场上一个个健壮的身影奔跑跳跃着,一水儿的古铜色肌肤,真够性感!这份健美可不是健身房里练出来的,而是背炸药上山的时候晒的。

  这个季节的河口依然炎热,热带丛林下的太阳仿佛可以烤熟一切。官兵们往来穿梭于丛林山涧、上下攀爬于悬崖陡坡,像置身火炉一样。裸露在外的皮肤被烤脱了皮,经过炎炎烈日的“加工”,小伙子们一个个被打造成了完美的古铜色型男。

  旋转过人、三步起跳、飞身灌篮,又进一球……球赛越打越激烈,越打越精彩,两个球队你追我赶,不相上下。你上篮、我掩护,你缺位、我补上,队友之间配合得浑然天成,仿若心有灵犀。

  “因为情深,所以默契。”这些从雷场上走来的官兵,早已形成了一种无需言语的生死之情,默契自然就不用说了。官兵背炸药等爆破器材上山的路大多都是峭岩陡坡。先到达山顶作业点的人,放下器材顾不上喘口气就返回,在陡峭的地方拉一把后到的人,接过体力稍差的战友肩上的担子,就这样你拉我一把,我扶你一程,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作业任务。随着扫雷作业一次次平安圆满地完成,官兵之间也建立了无比浓厚的战友情谊。

  送战友,踏征程……声声驼铃响,谁为离别唱;英雄也有泪,滴滴是感伤。12月1日老兵离队,扫雷二队熊朋、罗光宇、杨川、刘伟伟、王强、陈龙、付志强、罗君8位刚走下扫雷战场的老兵,挥泪与战友告别。他们回首向自己付出青春汗水的雷场敬一个军礼,不舍地踏上了返乡的征程。

  10天之后,扫雷官兵们转场到文山州马关县都龙镇雷场,展开新一轮战斗。至此,扫雷二队所担负的扫雷任务区已横跨两州4县,在他们身后的红河大地,一曲曲动人的和平之歌回响在雷场上空……

标签:
返回顶端